close

 

正念減壓課程(MBSR)是包括四念處的身、受、心、法理論架構下,採用南傳上座部的內觀禪修實作,引導學習禪者的自在任運精神,以中立、不批判、平等的態度,去接納自已內在的覺受,進而透過自身的覺察性,而產生如肉體的疼痛管理或是焦慮症的冶療的效果。正念減壓課程於1979Jon-kabat-zinn 所創立要最早轉診病人中,「減壓與放鬆療程」是為最首要,疼痛和因疾病產生的焦慮症患者是主要上課的目標族群。因為透過情緒來做疼痛管理,以「身苦而心不苦」的立場,覺受改變患者對身體疼痛覺知,而提高他們的疼痛忍受力。這些令人印象深刻成果,30多年來,或是對生理疾病提供補助和替代性醫學(CAM), 或是從心理治療的方式去對治挫折和焦慮等心理疾病的治療。情緒管理的角色無疑地都是推廣正念應用普,及與社會大眾溝通時,契入人心的主題。

 我想談一下情緒在整個正念減壓課程的扮演的角色和課程處理情緒的方式,因它連結了心理學理論發展脈絡,以腦科學研究的發現,情緒產生等同於念頭以同樣的腦波出現於左前額葉,修正了傳統上認知理論; 認知過程是情緒和念頭分開先後次序,要從認知「自動導航」的纏繞性念頭來影響情緒,進而修正行為。正念減壓課程(MBSR)的練習是透過覺察情緒生起,觀察身、心變化中,並配合對情緒的標記,而產生更好的矯正行為。這個發現無疑是以腦科學的發現為理論基礎上,成為心理冶療一個新的趨向。

受念處在四念處中的架構:

四念處的「受」(巴利文 vedanã), 是同時有「身體的受」和「心的受」兩者的「去感覺」和「去知道」的意思[1]。「受念處」是居於「身念處」和「心念處」兩者的連結地位。所謂的「連結地位」指的是「心念處」中的心的狀態,如貪、嗔、癡、我執,需要由覺受為入門去觀察。而身念處從身體覺察中,感受身體的物理現象,如呼吸、四大、肉體和死等問題,也產生了由身體觀察而來的身體上的情緒。 這些情緒常是在身體疼痛時生起,諸如憤怒、悲哀、絕望、焦慮、和恐懼等。而「諸受」所指的範圍從我們可以理解的內含就是包括了這些領域。因此,情緒不但是連結身體和心的樞紐地位,也是一個打開諸多見解背後的鑰鎖。透過三種覺受--愉悅、不愉悅和中性感受,向上檢視因「觸」而生起的「受」。觀察「觸」產的生的因素,進而導入更進一步的「心念處」和「法念處」的探索。

 

正念減壓課程(MBSR)中對身體的覺受練習:

身體掃描是正念課程的覺察身體與感受的練習,它改良自緬烏巴慶(U Ba khin)和葛印卡(S.N. Khin)[2]系統的身體掃描方法。掃描開始於一段呼吸的息出、息入的觀察來調整身心。觀息是情緒調整基礎,是為了建立與外部環境和內在身心處於相對靜慮狀態所做的練習。在這個基礎上,伴隨者正念八個基本態度- 初心、不批判、如實知悉、不刻意努力、平等心、順其自然、自給自足、自我慈悲,引導練習者作身體的一小塊塊、遍覆全身完全的掃描,它無論是從頭頂或是腳指頭,一小段段地引導感覺全身掃描,再反方向地回頭掃描。 學習者分享出身體覺受、情緒以及過往經驗的心理現象的出現。可見身體和情緒常常互為因果,看似從「身受」,也引發出「心受」的結果。當然,接納心理感受中,身體會產生放鬆和舒適感,因而產生生理的正向變化,例如產生出較多的免疫能力的內分泌,而得身體得到健康。同樣的例子是瑜伽動作,在正念減壓課程中也採用的瑜伽練習,它不同於表現體位法的瑜伽,而是重視利用身體變化過程,去感覺心和身體的同在的覺受,甚致產生其中產生的情緒。另一個例子, 正念減壓課程所採用的行禪方式是有受緬甸「馬哈西的禪法」的影響; 行走時把注意力放在小腿的移動,感受腳的「起-移動-和落下」過程,以及腳掌觸地和重心的改變。分得更細的腳的起-落分段,如二段式、三段式、六段式,配合著「標記」的使用,來深化以及引導注意力的焦點到所標記的部位和移動方式。這些身心交互的學習中,除了對身體變化的了解,也察覺「心的覺受」為重要所緣目標。

 

心理學採用正念處理情緒問題:

心理學上處理負面覺受的方法是不去纏繞覺受內容。 因為從自已過去經驗來分析結果,會產生「自動導航」效果,這是一種情緒性自動思維的效果,受制於過去習慣和潛意識的認知。思緒一層層地、不知覺地,從推演、分析和想像,而終於得到與真相差距甚遠的結論。這經常是焦慮、挫所和憂鬱症患者的思考模式。認知心理學的治療,是想要透過理智、或行為去改變念頭,而導向正面的結果,但它常是短暫而易復發,同時也是高成本的冶療方式。從正念研究在腦科學的發現; 情緒的產生同時,同等念頭產生於腦的的效果,已從腦分泌出負面的物質去產生不愉快的覺受。治療過程單單「認出」這種情緒,並以中性的「標簽」界定覺受。從心理學臨床的報告,這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改善很多的行為偏差、低自尊、和憂鬱症的患者,他們甚致不必知道這個方法源自正念或佛教,就可取得有效而持久的結果。

 「標記」在心理學上和正念上都有使用,但兩者的目的是有一些不同的,心理學是在覺察或認知到自已的情緒產生時,為了具像化這種抽象的情緒特質或它出現時的不同情緒分類,重點是讓患者容易認出它特性而產生覺知和警醒。而正念的「標記」則是對學習者對所緣目標,感到不是明顯明的情況下,加强覺察的重點。所以正念「標記」的使用上是移動性的指標功能,有點像「路標」的記號。這種功能常常是用在初學者覺察力弱的狀況下的引導,在覺察力增強或是很熟悉「路況」的情況下,使用「標記」反而是會產生學習的障礙。但不同的是,心理學使用的「標記」是在持續深化覺察練習中,患者除了能清楚它的出現,而做出標記外,它也和它標記特性要做進一步的觀察,無論是身體的疼痛的標記,或是情緒如憂鬱念頭的產生,透過標記去觀察它的生起,停留和消失過程。中性地看待「標記」的來來去去,或「覺知」它出現和消失,這過程就足以減緩症狀而達到療癒的效果。

 

正念減壓課程(MBSR)處理情緒的步驟:

正念減壓課程對於情緒處理,注重覺察的「觀」為重點,「如實地知悉」是觀察的態度。我們可大概地歸納出如下的幾個步驟:

接受情緒-->觀察身體變化-->觀察情緒-->標記(或命名)---> 情緒消失覺察

                       以正念來處理情緒的第一步,是真誠地承認在心中有各種隱藏的情緒、動機、偏好的存在,而且不立即地壓抑它們。大部分的心理疾病、徧差行為,只要被教導要認出,並在心中命名它所經驗的情緒,很短時間便可改善或治癒。這些成功的個案例遍及於生氣、性擔心、沮喪、憂鬱、攻擊性行為、酗酒的患者的治療。而「標記」的採用,因為正念認知療程(MBCT)的導入,使得它的「標記」方式接近心理學的手法,也就是把情緒的範圍作一個界定後,予以命名。當學習者覺察到,自已情緒生起時,能以中性的名子,接受的態度,把它「標示」出來。這樣的結果就可產生情緒消失的結果。

 在覺察的認知練習中,除了覺知自已心跳、呼吸和生理現象等身體的改變外,情緒的觀察,如果能 輔以四念處的「心念處」來練習會更為深入。「受」的產生之因為「觸」,代表有兩位訪客於心中相觸所得結果。

 第一位情緒的訪客是外在目標,它是這件覺受的觸發者,由它產生「內心的事件」。要覺知它,讓情緒自然地發生,不必執著。

 第二位訪客是內在心識的判斷意識。這是「心念處」的內含了。包括

1。自已的內在是否有含有特定的立場,如有色的眼鏡般,如政治立場,或種族立場等…它最明顯的會針對所有事件,會有不同情緒

2。自已的習慣和偏好,這也是內在的情緒中很常見的,如自已喜歡靜態活動,當子女要參加運動性社團時,心理就會有情緒出現。但外在的阻止的意見可能是以另外原因,但這是源於自已內在的這個意識判斷。

3。內心的印記,被存於意識中,且具有了愉悅或不愉悅的判斷了。但這個訪客是內在,很自我性,且隱性而不易覺察到。

4。源於「善心所」或是「不善心所」。「心所」是存於心而為心所擁有。當加上了「善」或「不善」時,就具有一個倫理的判斷在其中。特別是「不善心所」,它可把所有的情緒動机歸納出貪、嗔、癡、慢、疑或我執 等等。這種標記的方式,可以把情緒整理和命名的作用。

隨著正念練習精進,日常正念觀察力的提升,自已除了清楚地辨認出第一位訪客的所緣目標外,應更能觀察到第二位訪客,以及它所衍生、同時出現的諸位訪客。這會是更為複雜的覺察內容。如果我們把它的覺察理出一個等級。

 在一般大眾常態的情況,情緒是以自動導航的方式,來思維和發展,而得到與事實不符的結果,是挫折和憂鬱的原因。這是沒有正念覺察的心理狀態。(1) 是覺察出「外在事件」的所緣目標,它是第一位訪客。而(2.1) 是第二位訪客的一種型態,它是自已內在的有色眼鏡的評斷,基於特定立場,扭曲了原象。(2.2)是第二位訪客的第 二型態,它是自已的習慣性偏好。(2.3)的訪客是為相同的情緖找到過去歷史的印記。覺察出情緒的內容中,是緣自於過去的經驗、意識的事件,它被記憶、儲存且賦予它判斷後的意義。(2.4)的訪客,是把情緒發生的原因,找出由貪、嗔、癡、慢、疑和我執等不善心所而產生的,為自已的覺受做一個完整的分類和「標記」,這是「心念處」的主要心理特質。

 

結論:

綜觀覺受在正念減壓課程的設計上,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個溝通個人和外部的橋樑。因為自我憂鬱的原因,或是身體疼痛原因,而引起身心的情緒,從情緒的覺察入手來修習正念,正是對症下藥的方法。最後,如果把MBSR 的課程當作一個交響曲,它的主調是「覺察」,而從頭到尾所伴奏的音符節奏是正念的不批判和接受的態度。覺察「情緒」的起伏是一個所要呈現的音樂情節。我們透過融入這個音樂中(日常正念),產生解放身體疼痛和心理疾病的效果。

 

 

 

 

 



[1] 念住 Satipatthãna》無著比丘 p187

[2] <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 > 溫宗堃 2006 五月《普門學報》第三十三期 p7,引自Confalnieri(2003) pp.205-21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Ben 的頭像
    阿Ben

    正念與長者照護

    阿B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